一、激励基础
(一)激励的定义
组织诱发个体产生满足某种需要的动机进而促使个体行为与组织目标趋同的管理过程。
(二)为何激励
•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涉及“激励什么”和“如何激励”两个关键问题。
(三)人的行为过程及特点
- 行为的界定
• 是人类在环境影响下一切外在反应的统称,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五个构成要素。可分为动机性行为与非动机性行为,动机性行为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及预见性,与一定客体相联系,受环境影响,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 - 动机性行为的过程及特点
• 过程包括需要产生、动机形成、行为实施和目标导向等环节。特点有目的性、持续性、自发性、可塑性、因果性。
(四)人性假设及其发展
- 经济人假设(X理论)
• 人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具有自利、凭借环境判断利益、追求私人利益但可能增加公共利益(需法制保障)、追逐私利手段随社会发展变化但本性不变四个特点。 - 社会人假设
• 人不仅有经济性需求还有社会性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组织的归属感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劳动者由社会需求引起工作动机,从工作上的社会关系寻求工作意义,工作效率受上司满足社会需求程度影响。 - 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
• 人类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大多数人勤奋,能自我指导和控制,能接受并主动寻求责任,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个人自我实现倾向与组织要求行为无冲突。 - 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
• 人既不是单纯的经济人、社会人,也不是纯粹的自我实现人,而是复杂人,体现在主体需要差异性、组织方式相异性、目标确立递进性、控制程度应变性。
(五)激励机理
激励措施生效的关键在于甄别出不同人在不同时间、境遇下的优势需要并加以刺激。
二、激励理论
(一)行为基础理论
- 需要层次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
• 人类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种。低层次需要通过外部条件满足,高层次需要通过内部因素满足,需要有一个从低到高发展的过程,未满足的需要有激励作用,各层次需要相互依赖且可重叠波浪式演进。 - 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 保健因素(工作环境或外界因素)能消除不满意,激励因素(工作本身或内容方面)是调动积极性的关键。该理论有局限性,如调查样本不足且对象特定,满意与工作绩效无直接相关性,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可相互转化。 - 成就需要理论——戴维·麦克利兰
• 人的高层次需要有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三种。成就需要可通过环境、教育、实践培养,是导致国家、企业高绩效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过程激励理论
- 公平理论——约翰·亚当斯
• 人们对报酬满意与否是社会比较过程,取决于绝对报酬和相对报酬。相对报酬比较有横向(与他人)和纵向(与自己过去)两种方式,比较结果会产生公平感或不公平感,进而引发不同行为。制约公平感的因素包括分配政策客观公平性和当事人主观公平感受。 - 期望理论——维克托·弗鲁姆
• 人们在预期行动带来既定成果且成果有吸引力时才会被激励。激励过程要处理好努力与绩效、绩效与奖励、奖励与满足需要三方面关系。 - 目标设置理论——爱德温·洛克
• 目标本身有激励作用,能将需要转变为动机。目标对努力程度的影响取决于目标明确性、难易性、责任清晰度和目标接受度四个方面。
(三)行为强化理论——斯金纳
- 基本观点
• 人的行为受行为后果影响,有利则重复,不利则减少或消失。强化是对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结果,决定行为是否重复发生。 - 强化分类
• 依据强化目的分为正强化(行为更可能发生)、惩罚(行为更不可能发生)、负强化(行为更可能发生)、自然消退(行为更不可能发生);依据强化方式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包括固定比率、可变比率、固定时间间隔、可变时间间隔强化等)。
三、激励方法
(一)工作激励
- 工作扩大法
• 包括横向扩大工作和纵向扩大工作,通过扩大岗位工作范围和职责,消除员工因单调工作产生的不良情绪,提高劳动效率。 - 工作丰富法
• 通过增加岗位技术和技能含量,使工作更具挑战性和自主性,满足员工更高层次心理需求,包括技术多样化、工作整体性、参与管理与决策、赋予自主权、注重信息沟通与反馈等方面。 - 岗位轮换法
• 让员工在一定时期内变换工作岗位,获得不同岗位工作经验。形式有新员工轮换、老员工轮换(培养多面手)、管理人员轮换(培养经营骨干)。
(二)成果激励
- 物质激励
• 从满足员工物质需要出发调节物质利益关系,形式包括工资、福利、员工持股计划等。如晋商的身股制,使员工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形成长期激励效果。 - 精神激励
• 满足员工精神需求,形式有情感激励(以感情联系为手段,如思想沟通等)、荣誉激励(以激发追求声誉为手段,如公开表扬等)、信任激励(建立在理解和信任基础上,如授予实权等)。
(三)综合激励
- 榜样激励
• 组织选择先进的个人或集体加以肯定和表扬,要求其他个人或集体学习。 - 危机激励
• 组织向员工灌输危机观念,激发员工自发努力工作。 - 培训激励
• 为员工提供培训和教育,满足其学习成长需要。 - 环境激励
• 改善政治、工作、生活和人际环境,使员工工作心情舒畅、精神饱满。